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三小時談總體經濟學 (三) 70至80年代以及台灣的現況 (毛慶生副教授)

同學有好多個問題,所以說我不可能全部一個一個分析。我大概等一下很快地看一下,給同學做一個綜合的回答。如果有一些問題沒辦法分析到,你們可以寫e-mail給我,我有空的時候幫你們分析一下。在還沒有回答你們的問題之前,我把我剛才所講的東西還有最後一小段要做一個結束。很快地把它結束然後我們再回來問問題。好像很多同學都問到日本跟台灣的情形…等下再看。我們剛才講到五、六零年代其實是總體經濟學大一統的時代。那個時候就是一言堂。如果想起來活在那樣的年代其實沒什麼意思。因為基本上它沒有什麼爭議。但是我們剛才講時代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時代。又來了。好景不常。50年代到了70年代,80年代的時候,有一個新的經濟現象發生了,是過去所有的經濟學家連想都不敢想,午夜夢迴都夢不到的一種經濟現象發生了。每一次你覺得已經到了桃花源,但是就有一些新的現象發生。70年代到80年代那個時候世界的經濟,一直到今天你多少都還看的到,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發生。事實上這個現象是兩個現象。第一,你看到經濟在70年代80年代的時候,整個世界經濟的成長在減緩。我們講平均,它不是每一年,是有特定的某幾年,平均而言它經濟的成長在減緩。事實上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stagnation。我們剛才講有一個名詞叫做經濟的停滯,像一灘死水一樣。70年代80年代經濟不景氣,經濟的停滯。但是跟著同時發生另外一個現象叫做 inflation,物價膨脹。所以說它是兩個現象一起來。在經濟大恐慌的年代,我們說失業率非常高,然後產出所得下降非常的多,以美國來講下降30%,最嚴重的時候。但是當時美國,甚至世界的平均產品價格也在下跌。所以說你如果要講通貨緊縮,經濟大恐慌是第一個代表,它是最嚴重的通貨緊縮時代。在那個時代你會看到所得跟價格是同向變動,所得下來,然後價格也下來。經濟不好,然後又通貨緊縮。但是在70年代,80年代剛好相反。不但失業率高,所得下降,而且價格在不斷上漲。這大概是 the worst of both ward 是最悽慘的情形。大家沒錢了又失業,到外面去買一包衛生紙不得了,漲的非常兇。當時在台灣的70年代,那時候你們都還沒出生,我也還小的時候,那個時候台灣有很嚴重的物價膨脹的問題。這一種現象經濟學家給他一個新的名詞叫做「停滯性的通貨膨脹」兩個字,一個叫stagnation一個叫 inflation,stag前面抓出來,flation抓出來,stagflation停滯性通貨膨脹就是在跟你講說價格在不斷的上漲,生活成本很高,而且失業率也很高,然後所得在下降。

這種現象在過去不曾發生。當時就很多經濟學家在思考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發生。當然有非常多理由,最主要的理由是這個樣子:同學知道在70年代的中期,80年代甚至到90年代的初期,世界有一個很重要的衝擊是過去沒有的,叫做能源危機。你們知道第一次能源危機在什麼時候呢?1974年1975年,以色列跟中東的「六日戰爭」。因為西方國家都幫以色列說話,所以這些石油輸出國家就不爽。你知道他們有所謂的石油國家輸出組織叫做OPEC,他們其實是一個所謂的卡特爾 (cartel) 。這個卡特爾就是說一堆國家聯合壟斷石油。它就對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的禁運,我就不賣給你。那當然台灣當時也是一個跟屁蟲,在後面喊打喊殺。台灣到今天還是個跟屁蟲,從來沒想到成本有多高。Whatever。那個時候石油的短缺是全世界的現象,因此能源的價格暴漲。而且在70年代,80年代世界各國還發生多次所謂的農場欠收。美國、蘇聯都有嚴重的農場欠收。像這樣的外來衝擊,我們如果硬要把它歸類的話,他到底是影響供給還是影響需求?你想想看我們台灣或是世界其他國家在生產這塊大餅,這塊大餅有供給面的力量還有需求面的力量。需求面就是說要吃這塊大餅的人多就會有人想要供給。那麼像我們剛才所講的這兩個衝擊,它主要是影響供給還是需求呢?它主要是影響供給面。農產欠收,香蕉樹通通被吹倒,就好像颱風一樣。這種衝擊對我們來講就好像是颱風,甚至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地震。能源的危機,能源的價格上漲,你特別容易想像像台灣、日本這樣的國家,甚至包括美國,都是靠能源作為中間的原料,非常重要的原料。那麼廠商要花比較高的成本去進口這些原油,它能夠去雇用,去做其他生產的資源就減少。因此從廠商的角度或是從整個經濟社會的角度來看,就好像整條經濟社會的供給曲線,就像我們剛才畫的那條供給曲線,在向左移動,在下降。就好像颱風來了把你們這些廠房或者是香蕉樹通通吹垮。所以說它主要是影響你的供給,讓你的供給減少。但是凱因斯學派的經濟學家不察!他看到什麼現象?剛開始的時候經濟不景氣,那時候失業率非常高。美國的失業率從5%,6%一直衝到百分之十幾。世界各國的失業率都非常高,台灣那時的失業率也滿高的,大概差不多5%左右。所以現在5%,其實過去我們也有到5%過。現在的經濟不景氣大概是能源危機1974,1975…能源危機總共有三次─74,75一次,80一次,90波灣戰爭一次,剛剛打完這個…本來想說可能有第四次的能源危機,但是顯然沒有發生,美國人控制了石油。這一種主要在影響你的供給能量。凱因斯學派的經濟學家,甚至這些政客不察。他看到失業高,這個時候怎麼辦?他就又follow,又遵循搬磚經濟學。經濟不景氣呀,開始搬磚呀,政府開始提振內需呀。這種政策叫做頭痛醫腳,腳痛醫頭,最糟糕的結合。你提振內需是在幹什麼?你在把你的需求線往外移動對不對?你想說失業率那麼高就是因為大家不想吃,不想吃我就吃!他沒有想到說使得經濟不景氣的原因是供給減少!

剛才我看一下同學有在這邊問說台灣目前的情形,台灣目前的情形就很類似像這樣的情形呀,雖然它不是由能源危機來的。台灣目前有點像結構性,你的經濟在轉型,你調整的步伐太慢了,基本上是你的結構出問題,你的供給在下降。但是不管什麼樣的原因,這種衝擊是影響你的供給,但是你去解決這個問題竟然是提振內需!那我問你,香蕉樹被吹到,他種好也要一年耶!供給面的問題是需要時間的。你說大家痛不痛苦,當然也很痛苦。但是痛苦你能怎樣?So what?What can you do?然後政客受不了了,就提振內需開始搬磚了。我最近有個博士班的學生它就做這個研究:台灣所有政府的公共建設,都是在什麼時候發生呢?十大建設,蔣經國那個時候你們都還沒出生對不對?十大建設,第一次能源危機。高速公路,造船廠全部都是那個時候。第二次能源危機,1980年代初期,那也非常嚴重,郝柏村的六年國建。然後一直到了90年代,那個時候是連戰上台,有第三次能源危機,那個時候他好像有十二項建設。這個故事可以一直到現在,一直到陳水扁的政權上來之後,我的同事,也等於是我的老師,我們的陳博智教授,那個時候是經建會主委。他說我們也要提振內需,你們有聽過什麼八一零零,至少聽過嘛,就是在搞那種東西。那我們陳博志教授非常偉大。什麼十大建設,六年國建,十二項建設都不夠看!我是兩百項計畫。他那時候經建會提出兩百項計畫,結果你去看他是什麼計畫呢?挖水溝啦,蓋路燈啦,台灣現在這個也是一樣啊!失業沒有關係,我請你去墳墓那邊掃墳墓,然後打打蚊子。就搞這些東西。我是在挖苦他們。但是不管你怎麼做,這個通通是在頭痛醫腳,腳痛醫頭,你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嘛。那我們講說經濟學它只討論兩個東西呀,不是數量就是價格,對不對?短期之內你沒辦法改變你的數量,因為香蕉樹被吹倒。你今天政府在那邊增加支出,而且還是大筆的支出,這種所有的衝擊它都宣洩在哪裡?一定宣洩在價格啦,不是嗎?你想想看,整個經濟本來有這麼多產品在這邊給大家買,然後大家還可以分掉。現在產品減少了,然後政府也參一腳去買,那個價格還不漲?一定漲!所以我們講說70年代,80年代甚至到今天,造成停滯性通貨膨脹這個問題,當然有諸多原因,一個推手,就是政府。它在做我們剛才凱因斯學派那個政策。所以說你可以看的到一個政府的作為,我不要講sometimes ,其實我應該講 most of the time 大部分的時候,一個政府的作為有的時候比它不作為還更危險。我們看到這邊第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事實上這種例子太多太多了。

因此經濟學家就開始又產生辯論了,到底我們可不可以挽救凱因斯學派?又從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今天,這個鬥爭都還在進行當中。當時掀起凱因斯革命,它在革什麼命呢?它在革凱因斯的命。它在把古典學派跟凱因斯最原始的構想 combine起來,結婚,integrate 起來以後有一個所謂的我們叫做新古典的合成,然後才有我們所謂的凱因斯學派,他們把它叫做Keynesian revolution。一直到80年代,90年代,我們剛才舉這個例子,用凱因斯學派去解釋甚至去處理很多總體經濟的問題它所造成的禍害非常非常的巨大。因此經濟學家開始辯論到底我們應該怎樣重新構思總體經濟學的發展。這裡面又分成兩派。到今天基本上總體經濟學有兩派,這樣才比較有趣。一派叫做新興凱因斯學派,從凱因斯學派那邊過來的。另外一個是毛慶生的這個學派,叫做新興古典學派。這兩個學派有一個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古典學派認為任何跟凱因斯有關係的那些政策分析,它的理論基礎都有基本的問題。你在一個有問題的基礎上面所建構出來的理論的架構,甚至提出政策的建議一定有問題。因此你一定要連根拔起,我們又回到 200年前老祖宗的教誨,試圖從古典經濟學家的教誨裡面重新建構新的總體經濟學,這個叫做新興古典。那這個在過去的十年,二十年基本上是在世界各國的學術單位,請注意我講學術單位─大學,研究機構,是主流。但是政客永遠 left behind。今天世界各國所有的政客,他們很多政策的措施跟作為還是比較傾向凱因斯學派的。因此這個鬥爭還在繼續當中,那有人把我們貼一個標籤叫做 Keynesian contra-revolution,反革命,好可怕。所以說這個就是總體經濟學,我從歷史如何演變大概跟同學簡單的說明到底總體經濟學是怎麼樣發展。但是你大概可以看的到總體經濟學是一個很入世的科學,它一定跟你周遭所發生的事情有密切的相關。你有沒有新的理論,或是舊的理論重新包裝,重新思考,能夠提出解釋,提出一些新的看法,這種時代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時代的過程到今天都一直還在產生。

很多同學問到通貨緊縮的問題。通貨緊縮除了我們前面講那個經濟大恐慌的時代,在人類歷史上面你幾乎沒有看到通貨緊縮這樣一個現象。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沒有一個經濟學家預測到,除了一個 MIT的教授你們可能聽過叫做克魯曼,有沒聽過Krugman ?他曾經預測亞都四小龍是四個泡沫,很狠,你知道。他說亞洲四小龍終要走入歷史的灰燼,他就這樣預測。結果東方的這些國家有很多人就開始不爽,你Krugman 你是猶太人欺負我們亞洲人。開始就變成種族的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通通出來。有太多新的現象。亞洲金融風暴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發生,到現在都還沒有理由喔!雖然每個人都可以講它的故事。更糟糕的是,沒有人預測到它在那麼短的時間就煙消霧散。那個時候一出來就講說亞洲以後從此就完蛋,沒想到短短兩年之內,除了印尼那個鳥不拉屎,烏龜不開放的國家之外,很悽慘!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甚至韓國,我記得那個時候新聞記者來問我。我說:韓國你等著看,它亞洲金融風暴一定非常的悽慘。但是只要亞洲金融風暴過後又是一條活龍。你看現在多恐怖。所以沒有人知道它怎麼樣來,更糟糕的沒有人知道它怎麼結束的。而且還結束地那麼快!到今天都還有這些問題發生。所以說總體經濟學是一個非常新的學門,它不斷跟我們生活的環境在做互動,它在刺激我們思考。這個大概是總體經濟學的一些發展。所以我們今天大概也只能從歷史的角度跟大家做這樣非常粗淺的介紹。剩下的時間我大概就就同學這邊所問的一些問題來做回答。

這個問題是說:Is it always a good idea to have a large foreign exchange?就是說:有那麼多的外匯存底是不是一定就是一件好事情?剛才事實上同學已經開始在問這個問題,剛才我看這邊有一個同學還來問。我剛剛已經跟同學大概簡單地說明了什麼是外匯存底。外匯存底是你這個經濟體,這個國家在過去若干年裡面跟人家做貿易,財貨跟勞務的互通有無以後,你賺得的錢我們叫做出超。我們今天對老美做生意,我們賣給他 100塊錢,我們只跟他買30塊錢,我們賺他70塊錢,這個叫出超。這個出超是我們廠商賺的,然後我們廠商拿著這個美金,它在台灣不能用美金他就跑到中央銀行去換台幣。那麼這個70塊美金就跑到中央銀行的褲袋裡面,那中央銀行當然不會笨到把美鈔放在彭淮南的枕頭下面,它會作投資,它會跑到世界各國去投資。像當年的日本人就拿了一大堆外匯存底跑到夏威夷去買房地產,所以說你知道,夏威夷沒有被日本人當時珍珠港轟炸掉,現在你們有機會到夏威夷去,講日本話通。所有的旅館,所有的房地產全部都被他們包下來。那這邊有一個同學問:難道老美他不擔心?老美當然不擔心啊,有種你把夏威夷搬走。所以說外匯存底是你從過去一直累積到現在對外貿易的成果。就某種層次上來看,它等於是這個國家財富的一種形式。就好像我做一個家庭我一定是賺的比出的少,所以我一直在累積我的財富,好像我蓋房子一樣。我蓋房子我買股票然後我的財富一直在增加。從各人來講,你終身所累積出來的財富終究要把它用掉。你可能給你的小孩用,但你終究會把它用掉。但是對國家來講,這種外匯存底的累積它很弔詭。什麼叫外匯存底?可能同學知道有這樣一個簡單的式子,我還是要寫一下。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恆等式,這個式子可能各位很多同學都看過。這個 y軸就是所得,一個經濟在一年之內生產了多少大餅,y這麼多大,100 個大餅。這些大餅是怎麼被支用掉?基本上包括四個部分:第一個 C當然顧名思義, consumption。這塊大餅被諸位還被我吃掉的,那個叫消費。消費有各種不同的,那我們不講,就是被消費者吃掉,這叫消費。那當然你們也知道,在世界各國包括台灣,在整個產出裡面,消費大概占了60%,大概我們生產 100個大餅有60個跑到諸位的五臟廟裡面去了。這個當中被諸位吃掉的是 C。那再來那個 I呢?顧名思義,investment,投資。這塊大餅被廠商吃掉的叫投資。那廠商也要吃大餅嗎?當然要啊。廠商要蓋廠房啊,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它把種子挖出來種在地下,它沒有吃?帶到民間生產,就他吃這顆果子啊,所以說被廠商吃掉的叫做投資。C 跟 I都是民間的。然後這塊大餅除了消費者吃,廠商吃,還有誰要吃?第三個,阿扁要吃, G,government。政府要吃啊,他要請毛慶生去搬磚塊啊,他要蓋高速公路啊,發薪水啊。我們剛才還講說在30年代之前,政府支出這個 G,government占整個產出不到5%,現在是差不多30%,你想想看那有多大,大概差不多百分之二十幾。剩下的那個部分我是用 X, M,那個就是進出口。基本上我再跟同學講你一個經濟所生產出來的大餅不是在國內吃掉,就是前三個,就是被老美吃掉。老美吃掉的就是 X, M,那個就是出口。你今天如果生產 100個大餅,你國內沒有吃掉的部分跑到哪邊去,一定是被老美吃掉。你被老美吃掉當然對你來講是我去賺老美的錢啊,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然後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才會在60年代的時候都還有入超,我們那時候台灣的 X, M,我們的出口,我們有入超就是代表我們進口的多,出口的少,就代表我們一年之內跟人家做生意,講的不好聽我們是在賠錢。我們買的東西多然後賣的東西少,所以我們有入超。但是從經濟起飛以後我們有大量的出超,一直到現在還有出超。所以如果從那個簡單的式子同學可以看到,你有大量的外匯存底它代表是什麼意思?它代表你所生產的果子,好小子,你沒吃,還被老美ㄎㄧㄤ去。你懂我意思嗎?對一個經濟社會的人來講,如果將來諸位有機會到美國去唸書,或是跟西方人談,他們的觀念跟我們不一樣。我當時剛到美國去的時候,對我來講是一個shocking的experience。你可以講說文化的 shock。我就舉一個例子,我說台灣賺很多錢啊!這個老美你知道他怎麼跟我回答, So what?他說你們生產出來的通通被我們吃掉,你看你們賣到這邊來的電腦都是超級便宜的,你們在國內賣還比較貴。所以說當你有大量出超的時候,從這個層次上來看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你生產那麼多你當然自己要吃一點嘛!你有這麼多外匯存底基本上是在反映這個經濟社會的人都在勒緊褲袋,你知道嗎?在養老外,老美很高興。所以從這個觀點來講,太多的外匯存底它代表的意思是你國內的生產跟消費行為有資源的錯置,就是資源在使用的時候會產生一些不效率的結果。當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說我通通不要出口,但是有一個分寸的拿捏。你想想看台灣一千八百億除於兩千三百萬,我們剛才講,這個簡直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有一些可以拿回台灣,就是說我們沒有出口但是我們自己人享用,我們自己的人消費,那不是更好?當然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可能跟我們的行為有關係。在早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都是這樣,因為相對來講你很窮,越窮你就想盡辦法要去賺錢。然後我們的父母輩,甚至我們的祖父輩他們可能比較不關心他們自己的福祉,他們比較關心諸位的福祉。我只要我的子孫生活好就好了,就好像我對我女兒的看法一樣。所以說他有一個分寸。如果我們現在的行為還是跟我們的父執輩,跟我們的祖父輩一樣,我們不是太不長進的嗎?我們最好的情況是我們賺的錢可以享用世界上最便宜的貨物,這個就是老美他們現在在做的。這個就是外匯存底的問題我只能夠點到這個重點。當然話說回來,台灣有一些特別的狀況。因為台灣,世界的孤兒,不是聯合國的成員,不是世界銀行的成員,不是 IMF (國際貨幣基金會) 的成員。所以當我們碰到外來衝擊的時候我們必須靠自己。因為必須要靠自己,所以我們要變的戰戰兢兢。事實上我要 argue在過去的四,五十年當中,台灣為什麼能夠這樣一路走來都還可以存在這個世界上,是因為我們危機太多了,以至於不好好搞你就完蛋。那正因為面臨這樣一個險惡的狀態,所以我也不能夠講說我們今天的外匯存底能夠讓他下降很多。因為一旦老共來給你射一個飛彈,你還有外匯存底。所以這是一個取捨的問題,到底你分寸拿捏的如何。

那麼下面我想要分析的是日本跟台灣,我看到好多組都在問這個問題。好多人喜歡把台灣跟日本來做比較。日本已經13年落入經濟的瓶頸,台灣大概三、四年,四、五年。有很多人擔心台灣會不會走上日本的後塵。我是沒有那麼悲觀,雖然我喜歡拿政治人物開玩笑,可是沒有那麼悲觀。但是讓我們先澄清一點,為什麼日本會那麼慘?台灣跟它是有一點像,但是還沒有那麼淒慘。這個跟韓國、日本、台灣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太密切的關係。我們來看日本它到底當時是怎麼發跡的,它當時的發跡為什麼會造成今天這樣的後果。我們發現日本今天情況正是日本的人民在 pay a price ,他們在負擔一個代價。負擔什麼代價呢?日本政府在戰後二、三十年錯誤的經濟政策的一個鋪路。台灣事實上也非常的類似。日本當時在戰後跟我們台灣早期一樣,日本政府有一個政策我把它叫做鐵三角政策。什麼叫鐵三角政策?是這樣:日本剛剛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後,當然非常辛苦。但是因為韓戰的關係,所以它經濟開始慢慢的復甦。日本的政府和老百姓他們喜歡,他們願意向外拓展,跟我們台灣一樣。然後日本政府就進來了,我鼓勵外銷。所以說今天你才看到panasonic ,sony,亂七八糟的一大堆。通通是日本廠商,要把全世界的市場都ㄎㄧㄤ下來。在80年代的時候老美看到日本人就恨得牙癢癢,現在看到日本人在那邊偷笑。因為日本它在做外銷,它在佔據世界的市場。你從表面上這樣看,日本政府做什麼事情呢?我鼓勵外銷,可是資源不夠啊。然後日本政府就進來,一大堆銀行,喂!銀行,你把錢借給sony的老闆,讓他到外面去打天下,我們大家一起合作。他就要求,用政策,用說服的方式,而且日本人你知道那種大和民族非常奇怪。只有他們那種民族才會有那種自殺行為,大和魂,切腹的那種。這個日本人應該好好研究,是非常有趣一個的民族。Whatever,政府就進來說:你銀行把錢借給sony,panasonic 這些國際的廠商,然後銀行它要將本求利,他是商人啊。政府要求說你不要給他那麼高的利息嘛,外面的利息,人家跟你借錢你說要收5%的利息,你就給他2%就好,低利貸給他。就好像,我這樣講起來不是跟我們現在的政府好像,有沒有?那個經濟不景氣,銀行趕快借,低利,然後甚至政府也參一腳,我就不要利息就把錢借給你,基本上都是同樣的事情。那銀行當然不依啊,因為我是私人企業,我又不是像台灣有臺灣銀行,還不夠借有三商銀,上面一個命令有就乖乖做,反正賠錢是老百姓賠又不是我賠。在這邊是私人銀行然後政府就跟你講說那邊你不用怕。你本來應該賺7%的利息,你因為對外銷的廠商補貼,你所損失的我政府給你補貼。鐵三角:政府,企業跟銀行,好漂亮。然後政府就開始補貼,那政府錢從哪裡來?當然我要給你課稅。這樣一個發展的模式在一個相對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它允許你一個經濟犯錯的可能性比較多一點。你稍微犯一點錯,不要犯太離譜的錯,你大概還不會下十八層地獄。但是當你開始慢慢走,你看看日本在這一個過程裡面它創造出什麼東西?它創造出的銀行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它的公司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它的政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剛才同學也在那邊講,它的負債餘額,大家剛才問什麼叫公債,公債就是政府它要花錢它沒有錢,然後阿扁就發了一張公債:陳水扁幾年幾月幾日跟毛慶生借一萬塊錢回去,我把錢借給他,這叫公債。公債要還耶。大量發行公債,日本現在的公債是它所得的兩倍!意思是說你把日本全年所生產的果子,產品全部賣掉才能夠還它的債,公債而已喔,二分之一。當這樣的一個發展模式出來之後,大的公司就會僵固,然後這一些日本的公司基本上它是得到補貼,它本來真的要經營的時候它要負擔比較高的利息它就要考慮風險啊,它在投資的時候就要注意啊。那因為日本政府有給它補貼,我必須提一下這邊只是講那個最重要的部分,它有很多細節。今天是一家公司,你拿了一個低利的貸款,那個錢對你就好像不是錢一樣,就到外面去亂投資。我們就舉亞洲金融風暴來講,亞洲金融風暴日本很慘。日本人當時很多銀行,它累積很多錢,它到世界各國,到夏威夷去買房地產,就像我剛才所講,還跑到泰國去買房地產。泰國房地產是跑到那個深山裡面,這裡面我們來蓋一個渡假小屋。投資這個想說這個將來會賺錢,它沒有考慮到那個風險。甚至在當時這個情形在美國也有發生,跑到內華達沙漠裡面去蓋汽車旅館。我說你又不是拉斯維加斯,你如果到那個賭場,很漂亮,在沙漠裡面突然一看到像海市蜃樓一樣好大對不對?但是那些銀行就亂投資。日本當時很多銀行,很多企業就做這樣的事情。

跟你講說鐵達尼號雖然很大,第一次航行就碰到冰山,你夜路走多了總有一天碰到鬼。不管什麼樣的原因,泰國的深山裡面蓋那個東西,突然啊,你知道泰國它的貨幣又跟美國是固定匯率,一旦泰國的經濟一出了問題,它還不出債,然後就牽連到日本銀行。然後它們在香港也買了一大堆房地產,我是舉這樣的例子。當你用這樣的策略,用補貼的方式,企業文化變得很僵固,你會碰到一些問題。不像台灣,台灣是small is beautiful,台灣80%的所得都是由十個人以下的公司賺到的。今天外面大風大浪,沒有關係,關了,另外開一家。這可能跟中國人想說我不願意當學徒,我去跟老闆做了兩年的學徒然後我要自己出來開店,我們都這樣,但都是小公司。所以說我們台灣人很會裝,這個是我們台灣人的優點。你不要一天到晚在那邊講說韓國人好大,日本人好大,我去跟人家學,你跟人家學你就死。我們就看到這樣一個情形。所以說到了90年代問題就發生了。日本政府的債台高築,銀行有很多,我們不是說它放了一大堆錢出去嗎?它錢收不回來耶!那錢收不回來就淒慘了。我們來看日本政府它做了些什麼事情。我經常做這樣一個比方,同學都很容易理解。你有十個兒子,十個兒子通通是你的心肝寶貝。但是很不幸,坐鐵達尼都會撞到冰山不是嗎?中間有五個病入膏肓,已經是癌症二期、三期、四期。穩死,一定要死了。這五個兒子可能就是日本大的銀行裡面,有啊,日本在過去幾年它金融體系出問題。就是十個裡面有五個出問題,但是另外五個還好。然後日本政府它就進來,它說哎呀,你知道我們是大和民族,我們大家要心靈的改革什麼通通跑出來。它說你們身體還好的這些銀行,你就拿錢出來幫幫這些可能要倒閉的銀行。台灣現在前一陣子在立法院不是有所謂的金融六法嗎?中間有一個沒有通過的,這個 RTC就是在搞這種東西啊。日本政府當時是以拖代墊,他希望說等到拖過了,這些不良的債權,借錢出去收不回來的總有一天會收回來,那它可以度過這個難關,所以它拖拖拖拖拖,怎麼拖呢,就把另外五個兒子的資產拿來補貼。結果我們看到什麼情形呢?這真的是長痛不如短痛啊,本來是五個要完蛋了,現在變七個,變八個,這是日本政府現在更大的問題。當你碰到八個的時候,你總有一天刀子要下去。所以我們新任的財政部長,跟我一起寫書的這個,他還有一些經濟的觀念。為什麼銀行不能倒?銀行當然能夠倒。你銀行倒了,一般人就會非常小心。你要透過這種價格的機能。但是不管怎麼講,日本政府它基本上它是透過像這樣,這也是結構性的問題。這種結構性的問題,不是你提振內需可以解決的啦!

日本政府做了什麼東西?提振內需,凱因斯的來啦。你看日本政府做什麼,十三年了,調降它的利息。我們知道調降利息就是希望廠商去投資,消費者去消費。它要鼓勵你去消費。事實上凱因斯他有一個理論,剛才同學有問。凱因斯他有一個基本的看法:儲蓄是一種罪惡。他說你要花錢,你要demand你才能夠創造所得。我花錢你就這樣花錢,花錢,花錢然後創造所得。所以他很弔詭,這個叫做儲蓄的矛盾。他認為儲蓄是一種罪惡。那我們在台灣我們從小聽到大說我們要儲蓄,投資,這樣才能夠成長。但是凱因斯的理論他倒過來,在解決短期的問題然後日本政府他就做這樣的事情。它不斷地增加公共的支出,石沉大海,什麼效果都沒有。還要降稅唷,它降稅希望你增加消費。增加支出希望能夠把經濟拉起來,然後利率也降到所謂零利率的時代。但是你看到日本這些管理需求的政策都沒有成功。為什麼?因為它沒有對症下藥,它的問題是出在它的結構出問題了嘛。你不要再跟我保護,日本的人民,日本的國家一定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他們要受苦。好家在我沒有生活在日本。你可以看到他們現在所面臨的狀況是他們過去二、三十年發展的這種錯誤的策略,他們必須嚐到這樣的苦果。那麼更糟糕的,我們剛才講到這種頭痛醫腳的政策,我們說今天日本政府降稅,然後增加支出,發行公債,我們剛剛講日本的公債債台高築。奇怪為什麼日本的老百姓不願意花錢?學總體經濟學其實說難也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有的時候你要把自己設身處地想想看如果你是日本人,你知道日本現在的狀況,債台高築。然後今天它降低你的稅,用各種方法希望你去消費,請問你會不會消費?有一個假說有待驗證,這個是我的假說。它當然會出現一些問題。政府借錢跟民間借錢不一樣。政府是全民所有。政府現在跟我們借錢,將來它要還錢耶。它錢要怎麼還?還是要由我來還,它跟我課稅來還嘛。所以說我們經常講公債有一個特別的特徵就是we owe it to ourselves,我們其實是在跟自己的未來借錢。公債好像是阿扁在借錢,其實等一下,是我們在跟我們未來借錢。如果我今天是八十歲的老人我很高興。政府現在借錢讓我過的好一點,老人年金,到明天我翹掉了,我也不用還錢。但是諸位很慘耶。日本的消費者他們怎麼想呢?債那麼高,你現在希望我消費我怎麼敢消費?等到你明天你債台高築你要還債的時候要跟我課稅,我拿什麼來還啊。所以說過去幾年來日本消費者的行為是這樣:它減稅的那些金額,日本老百姓都把它存在銀行裡面不去花錢耶!幹什麼?準備來日本政府要倒的時候他們也要負擔。你看看這個有多麼恐怖。所以說它不但沒有刺激消費,反而所有減稅來的錢,所有要提振內需的這些經費通通被老百姓拿去做儲蓄。

這個是我們講日本的經濟。那麼台灣呢?當然是沒有那麼悲哀啦。因為台灣經濟的體質,我們喜歡拿台灣跟日本來做比較。我看是沒有這麼悲哀。但是如果我們的經濟政策還是follow過去的八年甚至十年,我們遲早也會,事實上我們現在就已經在得到一些教訓了。剛才有同學在外面問我,我就把我剛才跟他講的跟大家很快地做一個歸納。台灣的問題是這樣:台灣也是結構性的問題。有人問我說對台灣目前的經濟不景氣有什麼樣的看法?我基本的看法是這樣:台灣在過去四、五十年的經濟發展,我們是靠不斷的產業升級在提昇我們的競爭力。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日本人發展在我們前面。原來它生產的東西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它沒有比較利益。就是說它生產那個東西的成本,比如說衣服、鞋子,這些東西對它來講已經生產或是外銷不具任何的效益。它就把這些東西就給其他的國家來生產,當然台灣就順理成章就接這些,當時台灣的紡織業。然後日本就開始做腳踏車,做雨傘。過一段時間腳踏車和雨傘也跑到台灣來。日本就去做電視,然後過了一段時間電視也跑到台灣來。就是這樣不斷的發展。然後這種產業的轉型是需要時間的。那麼我們來看在過去的十年,到底我們政府做了些什麼樣的政策。當然也不是有意說一定要批評像戒急用忍這樣的東西,但是它實在是令人可恨。如果沒有像管制的政策,今天我不是針對戒急用忍。如果沒有任何管制或保護的政策,我們有些產業應該要被淘汰。早十年前它們就開始慢慢地在轉型,這個需要時間。但是我們政府採取很多保護的政策,特別不讓廠商出去,這個叫戒急用忍。當然我們知道我們廠商有各種不同的方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它有各種方法去規避這個政策。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幾乎都是在一種弊端的政策,一直到今天都還是如此,特別嚴重。但是世界的這股潮流,台灣不去,全世界通通在去,我現在特別是在講中國大陸。因為它生產的成本低。大家通通往那邊去,台灣你要有多大的力量去 against這樣一個世界的潮流?總有一天你沒有辦法支撐。很不巧我們就剛剛好在政黨輪替的時候就沒辦法撐下去了。過去三年來,廠商大量的外移。看起來好像是大陸在吸金,但其實我們是在支付過去錯誤政策的結果。為什麼呢?本來十年你經濟可以慢慢轉換,這樣一個 transition period,現在你在短短的兩年、三年之內你就必須要完成,那麼你想想看,我原本是在傳統產業做勞工的那一些人,特別是中高齡的人,你要叫他怎麼轉型?你要叫他立刻就能夠上電腦,網際網路打game,他連game都不會打。這個你要叫他怎麼去做任何的轉型?你說政府現在在做,可是有一點晚不是嗎?但是基本上我們台灣現在所面臨這種結構性的問題,如果我們還在繼續不斷地管制跟限制我們的廠商,我們只會限制我們廠商的活力。我剛才講台灣的商人是非常厲害的,你只要在世界上有一條細縫,非常厲害。這邊有美國,這邊有日本,有歐洲,我們只要有一條細縫,台灣的商人一鑽,一個手提袋就進去了。然後這個叫化零為整,有夠厲害。化零為整,小蟻雄兵,就這樣進去了,就可以把它這個市場吃下來。在上海浦東我就看到台灣的震旦行,它準備在浦東要蓋一個大樓,但是時間已經有點晚,因為旁邊已經有日本蓋的或韓國蓋的大樓。我為什麼講這個東西?如果你沒有限制我們廠商的行為,我們廠商老早就到那邊把那整個市場通通吃下來。我們的宏碁老早就過去了,還有今天的聯翔科技嗎?那就是你限制我們的宏碁現在聯翔起來以後在國際市場上跟你宏碁對抗。你以為戒急用忍是對台灣好嗎?它絕對是有負面的影響。當然我這樣講是政治非常的正確,你知道,經常會被人家扣帽子,但是我不管,就這個樣子。

你們如果看人類的歷史,我大概做一個簡單的總結:你看台灣現在所面臨諸多的困境,我剛才有跟同學在外面講,我們在學總體經濟學,我不是看十年,不是看二十年,我們在看一千年,我們在看兩千年。你看兩千年人類的歷史,我從來沒有看到一個例子,一個國家,一個政權,一個經濟體,當它出現問題的時候,它是靠內斂、閉鎖的方式來解決它的問題。誰用閉鎖跟內斂來解決它的問題呢?講不好聽,像台聯這些,坐井觀天,他就要關起來!我從來沒有看過有哪一個經濟體這樣做能夠成功, never!這樣做只會加速它的滅亡。當任何一個經濟體面臨問題的時候,它唯一的選擇就是open!你沒有其他的路,就那麼簡單。如果我們今天能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今天台灣所面臨的問題,特別是跟大陸這種經濟的關係,有很多人把它看成是對我們的威脅,但是我看剛好相反,充滿了機會。我剛才跟同學在外面又舉的例子:你們知道台灣這公司裡面有一家公司叫做鴻海,最近鬧新聞鬧得很大那個郭台銘的,郭台銘沒有大學畢業喔!他是海專畢業的黑手喔!鴻海科技,鴻海機密經營這家公司。他所有的生產基地在兩、三年前全部通通在中國大陸。過去兩年、三年才開始到歐洲,但是它基本的生產基地通通在中國大陸,甚至還跑到西安去養鴨子。它在台灣連一個工廠都沒有。但是它在台灣接單,在台灣做研究發展,基本上是台灣接單,然後大陸還有世界各地這樣出去。這樣的企業家有些人士恨之入骨。但是我們要回頭來想,因為這邊不牽涉任何的意識型態跟情緒。同學想想看,如果你們有特別去看股票市場,可能你們現在高一,你們還沒有這種心情去看,但是你們回去你們有家長在做股票,他一天到晚在看股票,你就問他說鴻海科技好不好?無敵鐵金剛。人家要跌,他老兄就是不跌,就是非常的勇猛。你說這個對台灣不好嗎?對台灣當然好啊!因為他是為我們台灣出去打拼,他賺來的錢,我這樣講,貿易這種東西沒有誰賺誰賠的問題。為什麼會有貿易?一定是mutually benefit。我們現在講說我們賺老美的錢,老美他完全不認為我們賺了他的錢。因為他拿了我們好的東西,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嘛。所以說一定是有mutually benefit我們才會做這個交易嘛。因此像鴻海這樣的公司,當它在海外賺的錢它反映在哪邊?它反映在他公司的價值。台灣有股票市場,你就去買鴻海的股票啊,鴻海漲價不是你的財富就增加嗎?我們為什麼不能從這樣一個角度去想呢?我們台灣目前特別講到跟中國大陸經濟的關係是大家很關心的。這個基本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到底它是一個機會還是一個威脅?我個人看法覺得它一定是一個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