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三小時談總體經濟學 (一) 總體經濟學簡介 (毛慶生副教授)

毛慶生:總體經濟學 (一)
第二屆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2001年)
演講主題:總體經濟學
時間:七月十三日 1:30–4:20
主講人:毛慶生 (臺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主持人:陳添枝 (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習慣是用站著來講課。今天是我第二次來參加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我去年有一次非常愉快的經驗。但是去年演講大概是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然後回去大概要休息三天。今年他們是安排一個上午,一個下午。我今天下午要跟大家講的東西我相信你們手邊都有一些基本的資料,就是所謂的總體經濟學。這個老共那邊叫宏觀經濟學 (macroeconomics) 。我們,大概有三個小時的時間不到,真正跟同學做介紹大概前面兩堂課,然後最後一堂課我們大概要做一些討論。我知道各位同學有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我有的可能可以回答,有的可能沒辦法回答,我們到最後一堂課大家一起來討論。我們這三個小時之內我想跟大家把總體經濟學的來龍去脈講清楚,老實講這是一個mission impossible,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我根據我過去的經驗,要把一個可能對多數同學來講是一個全新的東西,要把這個基本的觀念,基本的內容跟大家做介紹,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大家回顧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告訴你,到底總體經濟學,經濟學這個東西是怎麼樣從過去一直演變到今天?中間到底發生的一些什麼事情?然後從這些歷史事件的發展,不同的經濟學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對總體經濟的發展,我想我們可以大概的了解一下到底總體經濟學這個學門所探討的範疇是什麼。這是我今天第一個部分要講的─簡單地介紹一下總體經濟學到底是在搞什麼東西。第二個部分大概講一下歷史的部分,從Adam Smith開始,我相信很多同學對這個基本的歷史應該有些了解。然後最後面如果還有些時間,我想要就幾個我們台灣當前面臨一些,我自己認為很迫切的總體經濟的問題來討論。這裡面當然非常多,我相信大家有很多問題。可能我會挑一個特別的例子來把經濟學家,特別是總體經濟學家,怎麼樣去看經濟的活動,怎麼樣去分析人類的行為,經濟的行為,怎麼樣去分析阿扁的政策,到底是採用什麼觀點。我要舉一個,最近SARS橫行,我不知道今天早上陳添枝老師有沒有舉這個例子,他可能有,因為他在報紙上寫過這個文章。我可能會舉一個SARS的例子來跟大家點出來到底我們在分析總體經濟問題的時候,我們的切入點在哪邊。那麼我特別要講的就是居家隔離的經濟學。居家隔離,難道經濟學家也有話要講嗎?我們等下看看,非常多。

好,那我們今天就立刻開始。總體經濟學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東西?上午我們聽到所謂的 micro,所謂微觀或個體經濟學。顧名思義,個體經濟學它研究的是什麼呢?它研究的是你們自己心裡面在想什麼東西。你們今天為什麼要來參加這個科學營?你褲袋裡面有 100塊錢為什麼你今天只消費30塊錢,你有70塊錢你把它放在裡面?我在分析你個體的行為,我在分析個別廠商的行為,這個是個體經濟學。有很多科學通通以這樣的方式來分析。那麼總體經濟學呢?當然顧名思義它是 study…我有時候因為在國外慣了,沒有辦法改掉這個壞習慣,就是有時候中文不知道怎麼表達就會用英文來表達。總體經濟學是在研究 the economy as a whole that,整個經濟它運作的一個結果。這裡面包含的內容非常非常多。但是總體經濟學在過去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們等一下會提到,拜總體經濟學之父之賜,我們等一下會提到所謂的凱因斯,因為他的誤導,我用這個非常強烈的字眼,使得經濟學在凱因斯的年代分家。有總體經濟學有個體經濟學。在那個時候總體經學和個體經濟學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那麼經過幾十年的運作跟實驗,我們等一下在講歷史的經驗裡面會發現,我們從錯誤中學習到非常多的東西。我們會發現凱因斯當時所提出對總體經濟學的一些理論,他的一些觀點,其實會造成很大的問題。到了現在,如果你們將來有機會到台大來上課,上我的總體經濟學就是上個體經濟學。為什麼?因為一個總體,比如說我們看台灣,它是由一大堆的…由消費者組成,由廠商組成,由政府來組成。我們想要了解的是,就好像我們在玩對局,我們在玩game。這幾個參與對局的player,廠商跟政府它們之間互動的結果。因此我們所看到很多總體經濟的現象或者是總體經濟的活動,它一定是個人行為的加總。如果你不知道個人的行為,你就不可能知道總體經濟的結果。我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我們拿物理學跟經濟學來做比較。在物理學上面,你們如果有機會到義大利的比薩斜塔去看,當時他們做了非常多的實驗。假設有一個物理學家他想要了解重力加速度的理論,他跑到斜塔上面丟一個石頭下來,他想要計算到底這個石頭要花多少時間會掉到地上。當然他必需知道一些基本的資訊,比如說這個斜塔有多高,他所丟的石頭的質量有多重,當然我自己不是學自然科學,但是我們想重力加速度這個很簡單的理論,它可以幫物理學家預測到底丟下來花兩秒或三秒時間下來。請注意,這樣一個 issue它是一個總體的 issue。為什麼?我們知道如果今天你去看那塊石頭,或者是看任何的物體,我們知道任何的object,它是由各種不同的分子原子,甚至我們現在講奈米科技,那些極端顆粒的分子所組成。當我們在研究在分析,在問個問題說這塊石頭要花多久時間下來的時候,我們完全不需要去擔心在掉下來的那兩、三秒當中,這個石頭的分子跟原子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因為我們知道在那個物理現象,自然現象裡面,單單丟一個石頭它裡面不會產生化學或力學的變化而去影響你預測的結果。所以說在很多自然科學裡面它們也有分微觀跟宏觀,或者我們講個體和總體。個體就是在分析分子原子它們運作的狀況,這個是個體。但是總體是這些集合起來以後 我們想要了解它們整個的行為。但是在自然科學裡面你可以看到這兩個可以分開來討論。你在分析,你在問它會花多少時間下來的時候你完全不需要去了解在運動的過程裡面,形成這個object裡面的各個分子中間會有什麼樣互動的關係,因此使得你在做研究的時候,在自然科學裡面,相對地來講變得比較容易。甚至他們有所謂的實驗室,他們有實驗室可以控制非常多外在的變因,然後去分析他所著重的問題。那麼我們倒過來,我用這個例子,我們經濟學裡面是不是也可以用這樣的類比來分析,當我們在分析總體經濟的行為,比如說台灣今天的經濟為什麼會那麼悽慘?居家隔離戴口罩,這些對經濟社會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我們看整個經濟社會合起來的行為,我們是不是在分析這些總體的結果時可以把個體的行為排除在外?當然不行。這個就是社會科學,特別是經濟學,它讓人很痛恨又很愛,既愛且恨的地方。因為在社會科學,特別是在經濟學裡面,我跟同學講,一加一絕對不等於二。一個經濟的總體是由非常多的個別的決策單位組成。假設今天有一個政府的政策或是有一個外來的衝擊,像SARS或是像石油危機,每一個人的行為,他自己做他的決定,但是他也會影響你隔壁同學的行為。如果今天你戴了口罩,你看看坐在你隔壁的同學他會不會緊張,當然會緊張。因此我們在分析總體經濟的結果的時候,就沒有辦法忽略個體的行為。這個是總體經濟學到了今天,我們在分析的時候其實沒有所謂個體跟總體之分。這是我在今天一開始的時候先用這個簡單的例子給同學一個一般的觀念。

我們剛才講,總體經濟學我們分析的就是一個經濟的整個表現。那麼在一般經濟學裡面,你怎麼樣去衡量?你所分析的社會在經濟上面的表現只有兩個東西你要看。經濟學家非常的枯燥,他不是講quantity…他不是講數量,就是講價格。個體經濟學裡面你們所看到的數量和價格可能是電子業為什麼生產出那麼多IC晶片?它的價格應該怎麼定?但是在總體經濟學裡面,我們關心的重點不是個別的消費者或是個別的產業的行為,我們在分析整個經濟運作的狀態。因此在總體經濟學裡面,當我們在分析所謂數量的時候,你們在報章媒體一天到晚在看到的,看到社論或是看到人家在討論,有關於數量方面的指標有哪一些呢?非常簡單,就是所謂的產出,或者是所得。那麼我不曉得諸位現在念高一,有沒有聽過所謂的國民生產毛額這樣的觀念?有聽過,基本上那是什麼東西?那是在衡量今年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總共生產出來的大餅有多大。我們用這個東西來衡量一個經濟生產的活動,那是quantity。這是總體經濟學裡面要分析的一個很重要的標的。為什麼我們今天的所得或產出高或低?是什麼樣的因素在決定產出的高跟低?什麼樣的原因會使產出上去跟下去?當然在總體經濟學裡面不只這個東西,還有幾個非常重要的。譬如說,大家現在可能還沒有立刻碰到,將來要碰到的,剛才有同學到前面來問我,失業,就業。整個台灣的勞動市場到底能夠承載多少個勞動人口?你的失業到底是多少?我們知道台灣在過去,失業從來就不是一個主要的總體經濟問題。這個當然跟我們的經濟社會結構有關係。在20年前我們那個年代,如果你到外面去問說你到底有沒有失業?大部分的人都會跟你說:我沒失業。那你在哪裡呢?我在家做工。你在家裡做什麼呢?你說我今天在台北市找不到工作,你永遠可以回到你的老家,你可能做一個半失業人口,你可以在家裡面,在農村裡面做部分的就業。所以說在過去因為我們的社會經濟結構,失業從來就不是一個主要的經濟問題。但是在過去的五年來,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失業的問題變得非常的嚴重。那我們總體經濟學家當然就想要分析到底是哪一些因素在決定這些失業率的高跟低。除了產出、所得,跟失業之外,我們還分析一些很重要的總體的quantity。什麼東西呢?整個經濟的消費。到底我們一年會吃掉幾條高速公路?為什麼吃掉那麼多?那麼總體的消費當然是個別消費的加總,我們想要了解的是整個經濟社會消費的水準。我們想要了解整個經濟社會廠商投資的水準。我們想要了解,對台灣這樣的經濟非常重要,我們的出口跟我們的進口。因為台灣自己的天然資源非常的少,我們大部分經濟的活動通通要跟外面的世界做對話。你怎麼做對話呢?當然就是出口跟進口,貿易。我們怎麼樣去決定這些貿易?跟貿易有關係的一個quantity,我們一天到晚都聽到的,就是台灣的外匯存底。什麼是外匯存底呢?你跟老美做生意,今天賺一百億,明天賺兩百億,假設你都沒有去買老美的飛機大砲,你沒有去買F-16,那些錢就全部被中央銀行挖一個洞把它存在那個地方,或者是到美國那邊去買美國的那些證券,那個就變成我們的外匯存底。今天一百億,兩百億,三百億這樣一直累積下來,我們想要了解到底這個 外匯存底為什麼會波動?同學知道台灣一直對高額的外匯存底非常自豪,依照最近的統計,台灣現在佔到世界,就整個經濟來講,我們在世界排名第三,大概差不多一千八百億美金。一千八百億美金有多少?不得了!所以在我們台大經濟系有一個教授,他沒有來。他常年來一直在鼓吹一個很有趣的觀念:這一千八百億應該拿回來除以兩千三百萬,然後大家分了就走,因為這是大家經濟活動的結果。等一下我想要在這邊丟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如果你有意見或是特別的想法我們大家可以討論。台灣這麼小一個經濟,我們外匯存底有一千八百億你除以兩千三百萬看看一個人可以得多少?我們大家通通不用去買樂透,通通不必去買,我們大家日子就很好過。第一當然是日本,然後老共 (中國大陸) ,台灣。如果你以平均一個人能夠分得多少外匯存底?台灣毫無疑問一定是世界NO.1。我要問同學的問題:一個經濟有那麼多的外匯存底一定是一件好事嗎?我們一天到晚看政治人物講說我們今天的外匯存底又高到多少,好像這個是他們的政績。我們看到這些新聞記者一直在那邊講說我們的外匯存底下降了,或者是那些在野黨,外匯存底下降了就開始批評說這個是我們的經濟沒弄好。好像是理所當然,外匯存底越多好像越好。但是我今天所丟出來的問題,同學思考一下。有那麼多的外匯存底,對整個經濟社會一定是一件好事嗎?那不管怎麼講,這些都是quantity。總體的quantity我們講到有:國民生產毛額,像產出,所得、消費、投資、就業、進出口,甚至還有組距,外匯存底,這些都是我們所關心的quantity。

我們所關心的價格,同樣地,我們不是在關心這瓶礦泉水為什麼是15塊錢,we don't care。我們關心的是整個經濟平均的物價水準。所以說諸位每隔一個月,你們就可以在報章媒體上面透過台灣的中央銀行甚至主計處,它有公布所謂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有聽過嗎?消費者物價指數是整個經濟一堆商品,好幾千種商品加權平均的結果。它在跟你衡量到底平均而言你生活的成本,你為了生活所需平均要付出去的價格。總體經濟學想要了解是什麼因素在決定一般的物價水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總體價格。那麼在總體裡面除了這個價格之外還有其他。我們在報章媒體裡面經常聽到的價格,一個我們最常聽到的價格是什麼?是利率。利率是一個價格,是什麼的價格呢?是你到借貸市場裡面跟人家借錢,或者是貸放金額,你所得到的報酬。那是一個價格。在當代的這些政府裡面,它有很多政策可以影響總體經濟的活動。 利率一般來講都是由所謂的中央銀行,我們不是說它來管制或是控制,而是它能夠影響像利率這樣一個重要的變數。透過影響利率,它能夠影響個人的行為,影響你要不要消費,影響你要不要投資,從而影響整個經濟整體運作的結果,這是利率。另一個我們經常碰到的價格是外匯,匯率。匯率也是一個價格,它是新台幣相對於歐元或是美金的相對價格。我們想要了解為什麼在30年前,一塊錢美金換四十塊台幣,10年前,一塊美金換二十七、八塊台幣。所以說台幣漲很多。本來四十塊錢才能夠買一塊美金,在1980中期之後一直到90年代,到亞洲金融風暴之前,台灣的新台幣雖然不是世界流通貨幣,但是它絕對是世界上強勢的貨幣。它從40塊漲到27塊。但是在短短的幾年當中,我們27塊今天又變成35塊。這個匯率的波動一定會影響我們經濟的活動,特別是我們的外貿。我們想要了解到底這個價格是怎麼樣決定的。就是說,透過我們剛才所講的這些變數,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總體經濟學家他所關心的不外乎就是這些總體的現象。

那麼這一些現象因為牽涉的範圍非常非常的多,因此,在念總體經濟學,再做總體經濟分析的時候非常非常的痛苦。為什麼會非常痛苦呢?因為你必須要做假設。你怎麼有可能了解兩千三百萬每一個人的行為?你不可能。因此你就必須要做一些假設來分析,來挑出最重要的那些因素。對於你所想要分析的那個問題,你所要預測的那個現象影響最大的因素,你要做一些假設。這是總體經濟學一直到今天,當你看到人家在分析的時候,特別是總體經濟學家在講話的時候,經常你會聽到不同的意見。有不同的意見大部分是從總體經濟學家這邊來的。你們經常聽到有人在挖苦經濟學家:三個經濟學家你給他丟到一個房間,他出來的意見不是三個,是十個。為什麼?這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假設,他們有不同的觀點。所以說在分析總體經濟的現象其實是非常非常地麻煩。但是我也聽過一個經濟的大師,1995年芝加哥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叫做 Lucas,這個 Lucas不是導演Star War那個 Lucas,這是一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教授 Lucas。他曾經講,他用Dickens《雙城記》裡面的第一句話來講:這是一個最棒的年代,這是一個最悽慘的年代,但是也是一個最有希望的年代。當你決定你想要分析什麼樣的問題的時候,你想要分析什麼樣的問題?你要分析那個爭議最大的問題。那麼那個爭議最大的問題經常同學可以在總體經濟學這個話題裡面看到,原因之一當然是因為我們所分析的問題太過複雜,你必須要做簡化。以上是介紹了一下到底總體經濟學它所分析的標的是什麼。

那麼,當然它的範疇非常的多,如果要叫我做簡單的歸納,當今的總體經濟學,不管是哪一個學派,任何的總體經濟學你必須要處理四個主要的經濟現象,要解釋這四個重要的經濟現象。第一,不管你是我們等一下要講到的凱因斯學派的,或者是像毛慶生這種古典學派的,不管哪一個總體經濟學家,你要分析第一個最重要的經濟現象當然就是經濟成長。我們剛才講到 Lucas,Lucas 他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當我們午夜夢迴坐下來,當你開始思考三千年的人類歷史,如果我要你挑一個影響人類經濟福祉最大的經濟事件是什麼呢?他說除了經濟成長之外沒有其他的。他說當你開始坐下來,開始思考經濟成長的時候,it's hard to think of anything else. 你很難再去思考所有其他的事情。那麼經濟成長它裡面牽涉的範圍非常非常的多。如果我們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我們就拿亞洲來講,那個時候的菲律賓,是亞洲的國民所得排名第二,日本下來就是菲律賓,台灣還在跟它後面學習。我記得那時候我們還小的時候,有親戚朋友跑去菲律賓拿了菲律賓的那個香菸回來,你知道,就好像看到外太空來的東西,覺得那是非常先進的東西。我在講整個社會的…那個時候我們台灣戰後殘破不堪,所以說我們跟菲律賓的距離非常非常的遠。但是過了五十年,今天菲律賓的所得比它戰後的所得還沒有增加到一倍,台灣已經增加了三十倍。我們要問為什麼香港、新加坡、台灣、韓國,我們所謂的亞洲四小龍,當然後來還有一些像泰國,像馬來西亞這些國家,為什麼有一些經濟它成長的很快,但是某一些經濟像菲律賓,它歷史、社會、交易的習慣跟我們也不會相差很遠,為什麼它就沒辦法成長?為什麼到了今天這個時候你在非洲還看到那麼落後的經濟?我們要問為什麼。這裡面就有很多的故事可以講。經濟成長是總體經濟學在過去十年一個相當熱門的話題。

第二,我們講經濟成長,如果同學有機會看到台灣所得的成長,比如說台灣從1965年,你把台灣的國民生產毛額,每一年你都可以算出來。行政院主計處就在做這個事情。你把40年的資料做成圖表,那上面有波動,那個叫什麼東西呢?叫business cycle ,景氣的波動,景氣的循環。為什麼在資本主義的社會,或者是我們講自由市場的社會裡面,除了經濟有成長,然後有波動,為什麼會這個樣子?我記得我20年前到美國去唸書的時候,我的室友是一個老共。現在不一樣了,20年前當你跟一個老共住在一起的時候,家裡面都很緊張,怕你被人家統掉。我這個老共他紅衛兵出來的我沒有蓋你喔。經常我們就討論這些問題。那時候台灣人要到大陸去還不能。他講說,我們的中國沒有景氣波動的問題。你知道嗎?大家有飯吃,或叫做有飯大家吃,共產嘛,不是嗎?一鍋飯大家都有得吃嘛。他說我們沒有景氣波動的問題。他說你看古巴,看北韓,看蘇聯,看中國大陸,我們都沒有business cycle。business cycle很討厭,因為你想想看,business cycle它會造成很多的問題。我們台灣現在就是在景氣波動的谷底啊。當你的生產活動很低的時候,你失業就高啊! Right?所以說你會看到這些人他每隔三年五年就要來失業那麼一次,這很痛苦。所以說老共這個同學他說我們沒有business cycle,我就回他說:但是你們也沒有 economic growth啊!有飯大家吃但是那個餅它不會成長啊!所以說你看我們這邊又面臨了,從表面上好像是一個,就是呃…當然我這樣有些弔詭,但是你們可看到在總體經濟的 issue,最讓人家很痛苦的那個東西叫什麼,叫做 trade-off,叫做取捨。不能夠一二得兼。你不可能同時,我又要這個又要那個,不可能的。我剛才就舉個例子,你如果看蘇聯,當時的蘇聯,你看中國大陸,我們不要看過去20年,就是20年之前它還沒有開放的時候,它幾乎整個經濟是停滯的。它經濟沒有成長,它也沒有波動。所以說我那個老共同學一天到晚在那邊說:我們在大陸你知道嗎?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失業的問題,我們沒有business cycle。那我就問他說:如果是那麼好的話,那你為什麼到美國來唸書呢?這邊有牽涉到一些問題:我們講經濟成長第一,第二,business cycle。事實上,總體經濟學家在過去的六,七十年來,最重要的 issue就是在分析business cycle。為什麼有景氣的波動?在景氣波動的過程裡面,消費、投資、外匯存底、國際貿易、利率價格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除了這兩個,第三個,這個也是台灣最近吵的要死的 issue:價格的波動。什麼東西呢?叫做 inflation,我們一般報章媒體它是這樣翻譯,它叫做通貨膨脹,事實上叫做物價不斷地上漲。最近幾年你們比較少聽到通貨膨脹,你們聽到什麼呢?通貨緊縮。那麼,通貨緊縮當然是相對應於通貨膨脹,那我做一個簡單的定義,世界各國,什麼叫做通貨膨脹或者是通貨緊縮呢?它基本上它在講一般物價水準,像我們剛才講的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就是所有平均的這些價格指數,連續半年都在不斷地上漲。它不是在講那個水準值的高跟低,它在講那個成長率,不斷的上漲。今天成長3%,明天成長3%,不斷地上漲,這個趨勢叫做 inflation。如果你看到一般物價水準它不斷地下降,而且還是不能夠只下降一個月,你要連續下降半年的,而且要嚴重的下降,那個才叫做 deflation。那麼最近兩三年你們可以看到在過去我們台灣的中央銀行一直否認台灣有通貨緊縮的問題,最近半年才開始慢慢鬆口說我們可能跟日本,可能跟老共一樣有一些 deflation的問題。總體經濟學它就是在分析為什麼有 inflation,有 deflation。等一下我們有時間我會回來再分析到底deflation 是不是一個問題。你們在報章媒體裡面看到好像台灣有通貨緊縮,糟糕,這個不得了,這是所有經濟問題的核心。好,這邊我再丟第二個問題給同學:到底 deflation是不是一個經濟的問題?你覺得 deflation是好還是不好?為什麼政客,為什麼新聞媒體,那個半調子的經濟學家一聽到 deflation,人云亦云,這個deflation 好像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要同學靜下來思考:它真的是一件那麼恐怖的事情嗎?不管怎麼講,第三個 issue:inflation 和 deflation。

第四個 issue,很重要,和前面三個都有關係,就是政府的政策。政府的總體政策有貨幣政策跟財政政策。同學可能沒辦法想像在1940年代之前,或是我們等一下會提到,經濟大恐慌之前,政府在經濟活動裡面所扮演的角色是微乎其微,非常少。但是從凱因斯進來之後,政府在總體經濟活動裡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透過什麼樣的活動或者是政策來影響經濟活動呢?我們一天到晚聽到的,提振內需不是嗎?從以前一直聽到現在。提振內需是什麼東西呢?今天台灣生產了一塊大餅,我們說這個大餅是 100,就是說 100噸重的這樣一塊大餅。有消費者要吃,吃到你肚子裡面叫消費,被廠商吃掉的叫什麼呢?叫投資。我舉大餅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講說吃果子好了。果子你把它吃到肚子裡面,消費者吃那個叫消費,然後把種子挖出來種在地下的,廠商,那個叫投資。一個果子,廠商可以吃,消費者可以吃,阿扁也要吃。政府要吃啊,要蓋高鐵啊,然後現在有各種不同的政府活動啊。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世界各國的政府在一個經濟裡面所生產出來的大餅它大概吃掉多少?不到5%啊!它只偷偷的吃掉5%而已。現在不同,台灣一吃,我們知道政府有消費的支出幹什麼呢?阿扁他拿了這個錢,他把這個錢拿給我當薪水,這是消費的支出。然後他去蓋馬路,蓋大安森林公園,這是建設的支出。如果你把這兩個把它加總起來,我們台灣的中央政府吃掉我們大家辛苦生產的大餅,它吃掉多少?30%。有30%就被他ㄎㄧㄤ去了。在美國也是如此,這是一個世界的趨勢。這邊當然有一些有趣的理論,但是我很簡單的講,因為政府介入經濟的活動,它透過單單要吃多少大餅它就能夠影響經濟的活動。經常我們會發現它影響經濟活動的方式呢,你們如果看金庸的小說,叫做什麼,那個《倚天屠龍記》呀,叫做「乾坤大挪移」。這塊大餅,呼一下,就跑到它肚子裡去了。它要花這些錢,要買飛機大砲,要蓋…就是說它有各種經濟的活動要做,它當然就要有財源。這個就是很多的問題。到底是要課稅?那現在阿扁不願意課稅,他想要發行公債,然後我們的法律有規定你政府借債就只能夠到一個階段就不能再借了。所以政府的財源就好像我們家庭的財源一樣,你要花那麼多錢你要知道到底這個財源怎麼來的。我們講說一般人知道去外面工作來賺取所得,但是政府呢?它是必要的罪惡,必要的壞蛋,它可以跟你抽稅。抽稅,我們講說現在他不能抽稅,政客不願意課稅。公債這邊引起很大的爭議。它還有第三條路,把中央銀行的總裁彭淮南,那個乖乖牌,那個印鈔機是你家開的,紙下去,然後新台幣就這樣出來。發行鈔票,我今天如果能夠發行鈔票我沒有必要站在這個地方。我就發行一張鈔票,然後上面蓋的那個頭呢,不是國父孫中山的頭,是毛慶生的頭。如果你們大家願意接受,我比Bill Gates都還有錢。但是我們知道現在的政府裡面不允許私人或是私人銀行發行貨幣。只有政府有這樣的權利。所以說政府的這些政策,我們剛才講了三個,你看,政府花錢,這個是支出的政策。政府的財源,有貨幣政策,課稅,還有公債。透過這些經濟政策,它會影響總體經濟的活動最後的結果。

這是我們在總體經濟學裡面我們想要分析的四個東西,那我很快的講一次。第一個,為什麼有經濟成長?為什麼不同的國家它的成長率不一樣?第二,為什麼在成長的過程裡面有那個三角函數?是什麼樣的力量拉他上去?什麼樣的力量拉它下來?是整個經濟社會裡面自動自發,個人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嗎?我們要問這個問題。第三,價格的波動,不外乎就是 inflation和deflation。第四,就是政府的政策。所以說這堂課我就很快地就講到這個地方,只是給大家一個general idea我們到底分析的變數是哪一些東西,我們跟個體經濟學不一樣,我們所想要分析的現象是什麼東西,我們大概講說有四個現象。我們下一堂課我很快的把經濟歷史,總體經濟學從凱因斯一直到現在為什麼會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呢?用說故事的方式把這個歷史講下來,在這個歷史裡面同學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時代,我們都面臨不同的總體經濟問題,那不同的總體經濟問題,就創造了一些經濟學界裡面的泰斗跟英雄。我們等一下要講個故事有點像是時代創造英雄,英雄創造時代。我們等一下會跟同學回顧這段歷史,我們這堂課先很快講到這個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