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就有這樣愉快的經驗,因為我覺得各位同學現在是高一,你們勇於發問比我在大學甚至研究所那些學生啊,那種勇氣還要更多。他們都不太願意發問,而且都問一些滿 challenging的問題。好。這堂課我大概回顧一下到底我們在上堂課所講的這些所要分析的現象,它的內容在歷史上,這個總體經濟學它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其實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經濟學的歷史已經有兩百多年,但是總體經濟學的歷史它絕對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學問。如果你要我定出一個年代,到底所謂的總體經濟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可以這樣跟你講,1936年。1936年之前,當時念經濟的人,經濟學家,他們都沒有派別之分。我這樣講不對…它們沒有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之分,他們就只有一個叫做經濟學。在他們這個所謂經濟學的範疇裡面讓我講,這是所謂古典的經濟學家。大概舉出幾個人名可能有些同學有聽過有些同學沒聽過,但是這些都是古典經濟學家的代表性人物。當然你們知道我們的老祖宗,沒有他的話我今天不可能站在這邊跟同學演講。我們的Adam Smith亞當斯密,《國富論》的那個,The Wealth of Nation,1789年的。有幾個重要的,還有誰呢?你們有聽過的…這個一定有聽過。Thomas Malthus馬爾薩斯,《人口論》這是一個非常傑出的古典經濟學家。可能有些同學,我下面講的這個,這個是非常聰明,近乎天才的英國經濟學家叫做David Ricardo 李嘉圖。李嘉圖、馬爾薩斯、Adam Smith這個都是在十八世紀的時候。到了十九世紀,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經濟學,包括個體總體,都要拜這個英國劍橋大學有名的教授,叫做 Alfred Marshall馬歇爾教授。他是凱因斯的老師。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經濟學,甚至你們可能在高一,甚至在國中你們所唸的那個經濟學,我記得我女兒是國三,有時候我翻翻她的社會科,我看到很多講機會成本,講比較利益,有時候還給你畫一個…喔我想你們考學力測驗,你們一定會考什麼demand curve,supply curve,有吧?供給曲線為什麼隨價格而上升?需求曲線為什麼隨價格而下降?就是這一位馬歇爾他所發明出來的,劍橋大學的教授馬歇爾。馬歇爾有兩個得意的門生,這兩個得意的門生往後在經濟學的論戰上面曾經反目成仇。一個是我們等一下要講的凱因斯,另一個,這名字翻起來有點不雅,叫做皮古,屁股,A.C. Pigou。這是他兩個得意門生對經濟學的發展都非常重要,這個在十九世紀末一直到二十世紀初。這些除了凱因斯之外,我們剛才講的通通是英國人。因為經濟學它本來就是外來的科學,特別是從英國那邊。後來當然有到瑞典學派,有到奧地利學派,但是這些我們通通把它歸納成古典學派。那麼在美國當然也有一個古典學派的翹楚人物,一個重要人物叫做 Irving Fisher這個是耶魯大學教授。
不管是哪一些古典經濟學家,當時沒有所謂的個體總體之分,他們研究的問題只有議題之分。但是不管你分析什麼樣的問題,這個跟我們等一下要講的有一些關係,他們認為分析經濟的問題,不管是個體或是總體,雖然當時沒有這個名詞,你必須抓住兩個最重要的原則:第一個人的行為一定是理性rational。這個當然是 Adam Smith 他創出來的。他講說每個人通通是 selfish他用這樣的term其實並不是完全正確,他說是自私。一個理性的人不見得是自私的,但是他們認為所有你在分析個人行為或是總體現象,你通通要根據這個有特別的term叫做 the first principle,第一原則。什麼東西呢? "rational behavior",人的行為一定是有理性。什麼是有理性的行為呢?有理性的行為大概講起來就是我處在那個環境之內,我一定想盡辦法,不管用什麼樣的辦法,能夠讓我最爽。什麼叫做最爽呢?讓我最快樂。讓我賺錢賺得最多,也是,讓我的成本越低,這些都是。你在分析人的行為的時候你一定要從這個角度去看。事實上這個假設或是這個觀點,是你如果要把經濟學跟社會學跟政治學要一刀兩斷要做切割的話,經濟學它最主要的特徵。它的出發點、它分析所有的現象,通通是基於人的行為是理性這樣一個出發點。你們可能聽過社會學的這些演講,他們就不認為這個樣子。他們認為我們可能整個經濟社會有一個社會的psychology,有一個心理。你很難去理解個人的行為就單單從他的角度去看。但在經濟學裡面不一樣,每一個人的行為通通是合理性的。那麼這裡面當然有很多的涵義,可能有些同學聽起來覺得怪怪的,但是我再舉一個最極端的例子。我喜歡舉這個經濟學家他所講的話,就是我們剛才講的 Lucas。他曾經講,我曾經在十年前到芝加哥大學去訪問的時候在他的課堂裡面。他就曾經講,他說,那我用他的話用英文講,你們可以看他的意思: Even insane can be rational。他說即使是瘋子他的行為都是合理性的。想說奇怪,你知道這個人當街口吐白沫然後做出一些不雅的動作,奇怪我們一般人不會做啊,他怎麼會做這個事情呢?他顯然行為不合理性嘛!在經濟學裡面我們講的理性不是絕對的,我們講的是相對的。相對於什麼呢?相對於他所處的環境。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為什麼會認為瘋子他的行為可能是合理性的呢?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不了解他所受到的限制。我們可能看到一朵花我們覺得很美,他看到一朵花他就覺得不美啊!因為我們不了解他所受到的限制。我們經常講說我那個小女兒一天到晚就…譬如說他在吵鬧的時候父母會講說你這個小孩子最常吵鬧,非常的不合理性,不乖!覺得他的行為是不合理性。我們看到有一大堆人一窩蜂地就跑到股票市場裡面,看到人家買我也跟著買,這個是不合理性的。其實這個通通不是經濟學家講的,用這種從表面上去看他的行為來區分一個人的行為是不是合理性。你必須要了解他所受到的限制,你必須要了解我女兒他在他同儕裡面,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手機,他沒有,他當然會回來跟我要!對不對?你用這樣的方式你就可以去 justify,你可以去合理化他的行為。所以說我們在講rational的時候,它是個相對的觀念,相對於這個人他所處的那個世界跟環境。我們在講理性不能夠從這個環境裡面獨立出來。我講的比較一般化,如果同學將來有接觸到經濟學,我們如果講消費者,我們講這個環境是什麼呢?這個環境就好像你的預算限制。我有 100塊錢,我這 100塊錢我只能夠花在若干產品的消費還有儲蓄。在這些限制之下我要怎麼做?那個預算的限制就是我們所講的環境。這些古典經濟學家他為我們 lay out一個 principle。你在分析這些經濟的行為,經濟的現象的時候,必須基於人是理性這樣一個假設。
根據這樣一個假設,Adam Smith講說第二,你所有分析的焦點都要分析所謂均衡的行為。什麼叫做均衡的行為呢?就是我們今天如果考慮一個市場,這個市場裡面一定在某些價格之下有人願意生產,然後有人願意消費。我們要分析一個什麼樣的現象呢?我們要分析的那個現象是剛剛好供給等於需求的那個經濟的現象,這個叫做均衡。就好像你們坐翹翹板,平衡的意思。在這個市場裡面,在那個價格之下,每一個人在這個價格之下想要賣出去他都賣得出去,在這個價格之下有人想買通通買得到,而且每個人的慾望通通得到滿足。我們應該要分析類似像這樣所謂的 equilibrium ,均衡的狀態。根據這樣一個說法,他們為什麼認為這個樣子呢?因為他們認為某一個市場或是某一個經濟的活動,短期的失衡,我們講說供給大於需求或是需求大於供給,它不是一個常態。市場有一股力量它會往均衡這邊調整,因此你去分析那個不是常態的東西是浪費生命。你要分析的是一種均衡的狀態。所以古典的經濟學家他在分析經濟現象有兩個很重要的:人是理性的,第二個,市場要均衡。
這個市場要均衡對後來總體經濟學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涵。因為根據這個觀點,古典經濟學家他們認為因為市場裡面不可能有失衡的現象,因此如果我們今天所講的市場是所謂勞動市場,勞動市場當然也有供給也有需求,不是嗎?如果我們今天講的市場是勞動市場的話,他講說平均而言,均衡是一個能夠持久的狀態,供給永遠等於需求。意思是說在勞動市場裡面,你不可能看到大量而持久的失業。你不可能看到連續兩年三年有那麼高的失業。因為失業代表什麼意思呢?失業代表在勞動市場裡面有人想找工作,誰想找工作?諸位,我是labor supply我在出賣我的靈肉,我在supply我的勞力到這個市場裡面看誰要來雇用我。失業是我supply我的勞力但是竟然沒有人要來雇用我!有那麼多人想找事而沒找到。所以說失業就是代表勞動市場裡面,我們把它叫做超額的供給。在那個價格之下,有那麼多人想要找事,但是需求不夠,所以有多出來的供給沒有在市場裡面得到滿足,所以說你看到的失業是超額供給。古典的經濟學家認為像這樣的現象,短期之內有沒有可能發生?當然可能發生。你說我今天突然從農村到都市,我想轉業我當然要花一些時間,這叫摩擦性的失業,有各種不同的這種失業。這種失業一定會發生,但是它不可能持久。因此古典這些人他們認為不可能有持久而大量的失業發生。有這樣結論一個最主要的立論基礎─他們認為整個經濟社會,這個市場有一股力量會讓市場回到均衡。事實上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假說,一個理論,可能同學也有聽過叫做「供給自創需求」。意思是這樣:如果今天在這個經濟社會,有人生產的這罐礦泉水,他的理論跟你講說你不用怕,這罐礦泉水一定賣得出去。這是他們的理論。不可能有資源多餘或是不夠的情形,這是古典經濟學家他們的立論基礎。他們就平均而言,一個正常的社會。同學可能會覺得說是不是真的是這樣?我們好像看到很多外面的世界,好像不是這個樣子。但是沒有辦法單純的看到外面的世界的一些經濟學家就得到這樣的一個結論。不管怎麼講,這是古典經濟學家的看法。
當時沒有個體跟總體。有個體跟總體之分是來到凱因斯的年代。大家應該有聽過這個人的名字吧?有沒有聽過?沒有聽過的人寫一下好不好,因為這個是總體經濟學之父。即使將來大家不念經濟學,至少要供個牌位在那邊說我至少知道我的祖宗是誰嘛。John Maynard Keynes 這是英國很有名的經濟學家。事實上他不是一個經濟學家,他是一個數學家,甚至他還是一個政客。你們學第一次世界大戰不是德國戰敗他們在法國的凡爾賽宮簽和約嗎?這個凱因斯先生他是英國代表團到巴黎凡爾賽跟各國簽凡爾賽條約。然後他在英國代表團裡面他力主德國戰敗之後,其他各國,英、法,不應該對德國要求那麼多的賠償。他說你要求那麼多的賠償,一定會造成德國將來有民粹的強人出來,對經濟社會不好。我只是隨便舉這樣的例子。這個人很厲害,你如果看後來歷史的發展,他當時在大會裡面認為說不應該要求那麼多,他說你這樣會把德國拖垮,把德國拖垮對旁邊的鄰國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而且可能會造成一個disaster,他說 economic disaster,他說會有民粹的強人。各國,特別是英國代表團都不採用他的看法,他憤而辭職,就退出英國的代表團。那麼大家都知道凡爾賽條約的時候是各國對德國要求巨額的賠償,那我們也知道德國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它的經濟就垮掉了。當時它的物價膨脹率,我們剛才有講inflation rate。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各國都跟德國要求戰費的賠償,德國它沒有錢賠你。如果你是德國人你會怎麼做?人家來給你要賠償,我沒錢啊,我房子什麼都沒有,你怎麼辦?很簡單。反正印鈔機我家的,我就開始在那邊印,大量發行馬克。你愛多少,你要五毛我就給你一塊,就好像現在買綠豆湯一樣,你要鋼桶我就給你。給!給到當時德國的物價膨脹率,用年來算,注意聽喔!在哪一年我忘掉,那一年的01月01號如果你買一個東西是一塊錢,手機一塊錢,隔了一年到年底12月31號,用馬克來算,一億!在人類歷史上還真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咧!結果經濟非常的悽慘,所以說我們看到誰出來了?希特勒出來了。這個凱因斯他在做這個預測但是很可惜,我們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我們如果當時大家都能夠聽凱因斯先生的建議的話,可能人類的歷史要改寫。
在他1936年寫《一般理論》之前,我們知道在1929年,同學都知道影響當代人類的總體經濟生活最巨大的一個經濟事件就是1929年在美國開動的所謂「經濟大恐慌 (The Great Depression) 」。這個電影非常多都是在描述經濟大恐慌的情形。那我大概描述一下經濟大恐慌到底發生什麼樣的事情。1929年10月的某一天,紐約市場開始崩,當天就跌50%,你們可以想像嗎?台灣一天就最多給你跌7%,他一天就跌50%。一天喔!所以很多人傾家蕩產。1929年之前,一整個1920年代在美國當時他們叫做爵士年代 (jazz era) 。如果你們有看過美國的小說叫做《大亨小傳》 (The great Gatsby) 就是在描述1920年代那些非常富有的美國人,一天到晚就在舞廳跳那種Jazz啊,然後股票市場狂飆,有點像台灣過去,狂飆!所以那時候就有人在預測啊,台灣現在的情形和美國1920年很像啊,到1929年,砰一下泡沫爆掉,所以就經濟大恐慌,一直有人在對日本跟台灣做這樣的預測。這個是題外話。所以說在1929年的那天,突然股票市場就崩下來。當然這只是一個徵兆。在1929年開始所以引發的一連串世界經濟大蕭條,不只是美國,然後是歐洲各國。中國那時候還在戰亂,已經夠蕭條了,再怎麼蕭條也是如此所以沒什麼感覺。我就回去問我媽媽說那個 The Great Depression 的時候你們生活過得好不好?她說她什麼都不曉得,因為已經非常悽慘。所以這個經濟大恐慌它主要是發生在西方社會。嚴重到什麼樣的程度?它一直到1935, 36, 37, 38, 39都在持續進行。在它最嚴重的,差不多在1933∼1934年當中,如果你看美國就知道,因為我們所有通通是從美國這邊經驗過來的,美國在1933所生產的這塊大餅,國民生產毛額,事實上當時還沒有國民生產毛額這個東西,但是可以講說美國當年所生產的這塊大餅比去年,1933比1932年少了30%。這個不得了!就好像你今天在報章看到說台灣的 GNP,我們講實質 GNP好了,突然少了30%那不得了。少了30%喔,一年!它的失業率,你說台灣現在5%就哇哇叫對不對,那我請你到歐洲去看,到德國去看,德國夠強了吧?它失業率11%。你到歐洲去,8%, 9%, 10% 對他們來講是家常便飯。美國在經濟大恐慌最嚴重的時候,失業率是25%。你到街頭上隨便一指,4 個就有 1個失業。這麼嚴重的經濟問題,而且它持續很久耶!那這個凱因斯先生他就進來說:那你們這些古典經濟學家都騙笑。為什麼?我講那個均衡,他第一個就講這個顯然不是均衡,不是嗎?因為均衡的話,你所有願意找事情的,你總找的到嘛,你不會這樣一搞就是失業率25%那麼久。所以他講說:顯然勞動市場不是處在均衡的狀態。有人想找事而找不到,這叫做超額的供給。那我們的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勞動市場會有超額的供給呢?這個凱因斯他所觀察到的現象他覺得古典學派完全沒辦法解釋嘛,不是嗎?古典學派不是講說如果有超額供給,應該有一些市場的運作可以調整啊!
為了要講這個東西,不可避免的我還是要畫那個圖形。可能很多同學你們應該可以了解,反正你們都知道什麼叫demand什麼叫supply。我們畫個簡單的圖形,你們可以知道凱因斯的小腦袋瓜裡面在想什麼東西。好醜喔…Ok。凱因斯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經濟學家。我下面畫這個圖啊,我用了一些符號。這個基本上它在跟你講一個勞動市場的狀況。這個橫軸我這邊寫 N它就是勞動,我們講就業,工作的人數。縱軸就是工資。在勞動市場一個很重要的價格我們剛才講是工資。然後我圖形畫了兩條線。一條線是正斜率的,我把它叫做 S,這是supply curve,供給曲線。那它在跟你講什麼意思?非常好想。這些當然你可以用嚴謹的數學把它推論出來,但是你可以講這樣的故事:基本上它在跟你講我們勞動市場裡面,這條供給曲線為什麼是正的斜率?我們可以了解你工資率越高,我本來今天想要在家睡大覺,我到華納威秀去看電影,我不想工作,但是今天有人跟你講說我給你加一萬塊錢你要不要工作?那個時候我就放棄休閒,我就去工作了。這個故事很好講,它就跟你講說我們一般人在某些條件之下,我們的勞動會隨著工資上升,然後我願意提供比較多的勞動,供給曲線。經濟學家就是一天到晚都在畫這個剪刀圖,demand跟supply,他在分析這個市場狀態。那這個勞動市場裡面是由諸位,包括我在出賣靈肉,我在supply我的 labor。那麼它跟你講說隨著報酬率越高然後我在增加勞力。但是在這個市場裡面是誰在雇用我呢?就是廠商,台大的校長陳維昭,他在這個價格之下願不願意雇用我。你們將來到台積電,是張忠謀在決定要不要雇用你。那麼張忠謀怎麼決定他要不要雇用你?當然有很多因素要考慮,你當然要有 qualification,你當然要有基本的要求。除了這個之外來我們看,我們這個demand,這條實線的部分是隨著工資率越高我的demand越少。這個理由很簡單,我今天如果雇用一個勞動,我本來一萬塊就可以雇用到。今天如果市場的工資是三萬塊錢那我不雇。對廠商來講,你成本越高我當然越不願意雇用勞動。所以說基本上這個圖形它在跟你描述的,是勞動市場大概的狀況。它跟你講在每一個工資之下有supply跟demand。古典學派它在跟你講我們所看到的那個到底有多少人可以找到事呢?然後他們每一個月或是每一個小時得到多少的報酬呢?在這一點─demand和supply剪刀圖相交的那一點。在這一點之下你看,在這一個工資水準,一個月三萬塊錢,消費者願意supply這麼多,然後廠商也願意demand這麼多,因此我們的就業水準在這一點。這個是古典學派他跟你講的。然後凱因斯他就講說為什麼勞動市場會發生失業?我們在這一點的話都沒有失業,因為什麼叫失業?失業就是在那個工資水準之下你想找事而沒找到嘛。但是在這一點都沒有失業。
然後凱因斯他講說人的行為都非常奇怪。前面古典學派講說人都是要根據rational behavior。但是凱因斯的理論呢,我當然是在醜化他的理論啦!我覺得他雖然是我們總體經濟學之父,但是有的時候講到這個東西我就受不了,我一定要挖苦他幾句話,當然這對他不公平。他認為人的行為是由什麼來 drive呢?由那個動物的本能來 drive, animal spirit。他到底在講什麼東西?他就舉個例子。他說人的行為是這樣:你們知道英國人他們很喜歡喝下午茶,他們下午大概 3點以後才上班,3點以前幹什麼呢?吃完飯以後就開始tea time。他說有三個企業家喝下午茶,中間有一個企業家不知道什麼原因,可能昨天晚上被老婆 K,不知道,任何原因,也可能是身體不舒服,就開始講說:我覺得英國的經濟可能要出問題了。然後大篇荒論就開始講我認為有問題。然後其他兩個就開始想:搞不好真的是這樣。他們也不去追問說這個老兄是不是昨天晚上在家被老婆 K,就開始這樣想。一個兩個開始這樣想的時候,你知道那種 mass psychology,群眾的情緒。就好像我們在看韓國人在示威,每個人都很勇,很猛對不對?綁白布條然後丟石塊。我跟你講如果今天只有一個人在那邊,我不相信他敢,一大堆人當然就敢。所以一個就傳兩個,結果大家就突然不知道什麼樣的原因,這個叫 animal spirit。為什麼大家會悲觀?你去問凱因斯,凱因斯就跟你講don't ask me. 不要問我,你要問那個廠商他為什麼這樣想。他說一旦有人開始這樣想,他舉個例子,講選美。為什麼經常選出來的都不是最美的?他就說 animal spirit。每一個評審都在那邊偷看他選誰,會影響每個人的行為。廠商也是一樣。喝完下午茶之後,本來一家廠商悲觀,三家廠商開始悲觀,四家五家開始悲觀。本來他們要多少勞動,在這裡 (圖上那一個均衡點) 。現在突然悲觀了,你看我這邊畫一條扁扁的線,是他們對勞動的需求整個下來,在原來的工資水準下他原來要雇用這麼多的勞動在這裡,現在他不願意雇用,他只願意雇用這麼多 (下移的需求曲線所得到的新均衡點) 。代表整個demand都下降,因為大家不願意生產了。他覺得景氣不好他幹麻雇用?
那現在問題:一旦需求下降,根據古典的說法,在原來的工資水準之下,如果工資不變,我供給在這邊 (原供給線) ,需求在這邊 (新需求線) ,所以說這邊有所謂的超額供給。看到沒有?在這樣一個工資水準之下有 100個人想要找事,但是廠商只願意雇用50個,所以有50個人找不到事情做。古典經濟學家他會跟你講說:短期之內可能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是你沒有辦法撐下去。因為那50個找不到事的人回家會被老婆 K的要死。這時候他就講說,那這樣啦,每個月的工資我就不要三萬,我就兩萬五可不可以啊?一定有人會有這樣的選擇嘛!古典經濟學家他就跟你講說有這樣的市場力量。有這樣的超額供給,有人在這樣的工資水準下找不到事情做,他就開始講說:好,顯然價格太高,然後價格就會下降。一旦價格下降之後,你看 (需求線: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廠商就會多雇用,然後 (供給線:價格下降,供給量下降) supply就會下降。所以透過這樣一個調整機能,如果古典學家他會做這樣的預測:我們的工資會下降到這裡,我們的就業會下降到這裡 (較低的工資率所對應出的均衡點) 。在這一個點有沒有失業?沒有。因為在這一個比較低的工資水準之下只有這麼多人願意工作,所以說想要找事情的人還是找得到,沒有失業。凱因斯就講說:我看經濟大恐慌的時候,我沒看到這樣的情形。我看到的是大量的失業。所以他就講說:顯然市場價格調整的機能是工資不會向下降,還是停留在這裡 (原始的工資率) 。所以他說:古典經濟學家你們講說人是rational我第一個反對。第二個你說市場價格會自由的調整到這個均衡 (工資率降低的新均衡) ,不會!市場的價格有向下調整的僵固性。價格一旦上去了,這個手機當然常常在降價不敢講。有很多價格你們會有這種感覺:價格一旦上去,它不容易下來。在凱因斯那個年代他做了這樣的觀察:價格一旦上去,你要叫它下來它下不來。因為價格沒辦法調整,所以工資停留在這個水準。有這麼多人想要就業,但是廠商只願意這麼多的需求,所以這麼多人失業。經濟大恐慌是怎麼來的?就是這樣。所以這麼一個簡單的圖把古典理論的那兩個重要的premises,前提給打翻。他在反對掉了東西,他再創造自己的理論。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他說不要問我,你要去問太陽黑子。事實上有一些凱因斯學派的經濟學家說我們經濟的波動為什麼會好為什麼會不好,是因為 animal spirit,甚至有人說是因為太陽黑子。這個非常奇怪。我說如果是太陽黑子的話,我想我們這些總體經濟學家都要失業。但是他們還可以搬出一很美妙的故事。他說如果你去觀察過去兩百年來太陽黑子的活動,我們知道太陽黑子每十年爆發一次,如果你在家看那個第四台,那個訊號就什麼最近衛星訊號不穩,然後它就跑掉。這就是太陽黑子電磁波的影響。每十年太陽黑子有一次很大的波動。然後當時他們所觀察的經濟社會就是德國法國這些農業社會。結果他發現:你把兩百年來這些國家的經濟活動拿來做一個對照,那個相關性還真高!太陽黑子在大量爆發的時候,你就看到地球的農產欠收。那個sin,cos (三角函數的週期圖形) 還畫的很漂亮…你懂我意思嗎?business cycle。什麼下來了剛剛好太陽黑子上來了。這個他們叫做每十年來一次的循環。他說為什麼會這樣?那我們都失業,你要去問太陽為什麼每十年來一次黑子的爆發。他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為什麼會有景氣的波動,那我是在ridicule,我在醜化他的故事。但基本上他就在講這樣的故事。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凱因斯要怎麼樣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他要解決當時經濟大恐慌的方法非常簡單。到今天世界各國,包括我們阿扁總統都很愛用。不要講阿扁,你知道以前的也很愛用。他就找那個什麼蕭萬長,本來根本就不是什麼人才去,一樣,我告訴你。凱因斯講說古典學派講「供給自創需求」,有人供給就有人會需求。但是我們剛才看到什麼樣的現象?在那個價格之下,有人想要出賣他的勞力,但是賣不出去!顯然供給沒有辦法自創需求。那麼為什麼經濟大恐慌會產生這樣的情形呢?是因為需求不足。他說我們的需求不會跟著供給來調整。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他的solution是天底下的政客最愛的solution。他說這樣好不好,經濟大恐慌的時候你們那三個廠商,你不願意投資,你不願意支出。我們剛才畫那個圖是講勞動市場,但是他既然對經濟悲觀,他不但不願意雇用勞動,他也不願意去蓋廠房,去投資。他不願意投資他就不願意吃整個經濟所生產這個大餅的一部分。你民間部門廠商不願意投資,然後消費者因為所得下降,因為有了失業啊,所以就不願意消費。民間部門不願意消費,廠商又不願意投資,所以說需求不足,有那麼多的供給在那邊。在經濟大恐慌的時候你們看到紐約大量的農產品賣不出去就往那個海裡面丟。當你在解釋這樣的現象的時候,到底是供給過多還是需求不足?經濟學家吵的不可開交。那麼凱因斯他講說不是供給過剩,是需求不足。但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民間不願意花錢,政府來花錢。他說政府來花錢,borrowing is necessary。即使政府沒錢,經濟大恐慌時大家都很窮,稅也繳的少。他說政府沒錢怎麼辦?就好像我們現在阿扁政府一樣,沒關係!大膽地給他借錢,免驚!借錢來花錢。所以他就提出什麼樣的政策呢?常在課堂上我也講這樣的故事:毛慶生失業,我在這個工資找不到事情做。台大教授找不到事情做。凱因斯就進來跟阿扁講:你做下面的事情。就像SARS一樣然後電視上面七點就開始說:明天早上五點鐘在西門町過去那個台北橋下面的東岸集合。有失業的通通到那邊。幹什麼東西呢?搬磚塊。政府在那邊堆了一大堆磚。你們都失業沒有關係,政府來花錢。我就花錢請毛慶生來這邊搬磚塊,我就搬過去囉!一搬,一個小時過去了,再搬回來。搬過去又搬回,這個叫搬磚經濟學。所以我經常在講啊,凱因斯的上一代一定是中國人。是誰呀?陶侃不是嗎?陶侃他還是想要強身報國,不得明君的賞識還想說將來要跟祖逖一起上去咧,非常的苦悶,滿懷壯志要強身建國。也不知道他是強身建國還是無聊,也搞不懂。院子裡面就磚塊東,西,東,西這樣搬。然後我們凱因斯他就叫各國政府通通做這樣的事,請毛慶生這邊搬過去,那邊搬回來,搬到晚上可以領薪水。我就領薪水。不只有領薪水喔!凱因斯他講說這個好處多。你知道政府很喜歡花這樣的錢,反正是花人家的錢不是花阿扁的錢。政府就這樣,我拿到當天的薪水,我就有錢,我就可以消費。凱因斯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消費理論,大概講一下。他說你要去研究一個人的消費,你要看他怎麼消費很簡單,就看他的所得高或低就好了。如果你看這一堆人,你把他的所得從低到高排出來,把它的消費也相對應的排起來,你會發現窮人消費的少,富人消費的多。他說沒有那麼高深的經濟理論,什麼效用極大,那些都不要,數學都不要,看一個所得看一個消費,所得增加消費就增加啊!所以顯然所得增加消費就增加是一個很穩定的關係。他用經驗法則。這個很重要,凱因斯在解釋很多現象是用rules of thumb經驗法則。這兩個變數有很明顯的正向相關,所以說你看,我一天工作完阿扁給我的兩千塊錢,然後我有了這個錢我可能想說:我明天不知道還有沒有事情做,所以我大概可能存個五百塊或是一千塊。因人而異,存起來。那其他的錢我拿去幹什麼?我就去消費。對誰消費?我們這裡有兩百個同學。你們這兩百的同學總有人在賣東西,你就去跟隔壁同學買東西。本來他失業他沒有錢跟你買,現在你跟他買了一千塊錢的東西,他的所得增加一千塊錢。他就存了一點點,他又跑去跟人家買東西,有的要買電腦有的要唱卡拉OK要到華納威秀看電影。這個故事好美妙喔!阿扁給我兩千塊錢,透過這樣的過程,我開始花錢,變成你的所得,你又開始花錢變成他的所得這樣轉一圈,你知道兩千塊錢可以多少經濟所得?整個經濟所得,我在講所謂乘數的觀念,兩千塊錢可能到最後會變成好幾萬,因為阿扁這個兩千塊我就開始這樣下去。所以他就講說用這樣的方式可以解決經濟大恐慌的問題。這就是民間部門不願意花錢,沒關係,政府提振內需。你看不是嗎?政府到現在還在做這樣的事情。提振內需,沒錢沒關係,發行公債。所以說我們今天的政府還在做1930年代凱因斯他所建議的事情。真的是這樣。這出現非常的問題。但是不管怎麼講,凱因斯當時就奔走各國。他從凡爾賽條約出來後就開始寫書,把他這整個觀念就寫成1936年的《一般理論》,到英國、法國、德國,甚至到美國羅斯福前面跟他講說你就按照我這樣做就好了。我就講說這叫做賣狗皮膏藥的郎中。
那到底他這套有沒有成功呢?如果有成功,我們要給他credit對不對?但是凱因斯在他還沒看到成功之前就 out完蛋了。歷史的發展非常弔詭。你說他成功也是成功,你說他不成功那也很難講。歷史的發展非常的奇怪,當凱因斯在各國奔走說民間不願意花錢沒關係,你公部門花錢,借債都可以,就是不要徵稅,就這樣。
1939年發生什麼事情?希特勒進攻波蘭。一旦進攻波蘭怎麼樣,政府就開始培養飛機大砲。飛機大砲幹什麼?政府支出啊!然後本來像毛慶生那直種捆工,本來是教授然後變成捆工,今天搬磚塊,現在捆工也免做,來從軍報國啊!變成軍人,你知道嗎?陶侃就真正實現他的理想。他就真的變成戰場的武士耶!一舉解決失業問題。政府要用飛機大砲要花錢,然後那時候心靈改革的人就來了。什麼勒緊褲帶共體時艱都出來了。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你們說凱因斯的理論不對嗎?其實看起來也對。因為有這樣一個歷史的事件,世界各國必須要花錢。要花錢就把所得提高啦不是嗎?然後一旦世界大戰爆發之後,經濟大恐慌已經慢慢走到尾聲了。就沒有人再去注意這個經濟大恐慌的問題,反而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說看起來好像凱因斯的理論,it’s working! Right? 那政客很喜歡這種東西因為政客他喜歡的這種建議是 quick,看的到。你不要跟我講那什麼一大堆的,你要跟我講叫我怎麼做就好, quick。但是我們經常在講英文 quick,後面會是什麼? quick and dirty。經常很快的東西就會有很骯髒的結果。
我們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45年結束,日本戰敗德國戰敗。那時候全世界的經濟學家都預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的經濟將會面臨經濟停滯的命運。就是你經濟不會再成長了,所得不會再增加了,stagnation。就是停滯了,好像一灘死水一樣。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完了以後就完了。為什麼他們會做這樣的預測呢?很簡單。就是根據凱因斯的理論嘛。本來在第二次大戰的時候,我還在蓋飛機大砲,還有人可以就業,還有人可以賺。一旦戰爭數以後,戰士解甲歸田,那些政府的支出都不再,沒有任何的支出,你的所得就不可能增加。這是根據凱因斯的理論不是嗎?就沒有人再請我去搬磚的嘛。因此第二次大戰以後大部分的經濟學家認為各國的經濟會衰退或停滯。那麼我們來看歷史的發展。如果你去看歷史的發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50年代到60年代,世界各國的經濟不但沒有停滯,我們就看美國啦,當然同學對歷史發展比較了解的你知道美國有所謂的馬歇爾計畫,他去援助歐洲那個我們不講,我們就看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的經濟,包括美國,是成長最快速的。不但所得沒有下降,所得還快速地成長。消費不但沒有下降,消費還快速地成長。這個時候那些預測將有經濟停滯的那些經濟學家通通滿地找眼鏡。說經濟一定要大災難來臨竟然沒有來臨。
結果他就在想說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各國通通有所謂配給的政策。就像我剛才講勒緊褲帶共體國艱。你今天到兵工廠裡面去就業賺了錢,但是賺了這些錢你沒有地方花錢耶。因為所有的經濟活動通通是支應戰爭的需要,你說我要去唱個卡拉OK,對不起沒有。當時大概還沒有卡拉OK…就說舞廳沒有。沒有那些東西,那我如果把它拿去銀行存總可以吧?但是很糟糕,那時候利息非常的低,低到什麼樣程度我現在已經有點忘掉了。反正那時候你利息低,你錢沒有地方宣洩你不是放在枕頭下,你還是乖乖的再怎麼痛苦,你說日本現在很痛苦,利率是零,你還是放在銀行裡,要不然你放在哪邊你還要怕人來搶咧。
這樣搞,搞了幾年,我們中國是八年抗戰,當然不要講,那個時候就很慘,美國從1942年的年底一直到1945年搞了三年四年,這個就好像SARS。你想想看如果你是美國人,在戰爭的期間,你有賺錢喔!但是你不能夠去華納威秀,不能去餐館,都沒有了,都關門了。你等於積了大量的財富,三年不出門,很痛苦的。戰爭一結束,全部通通爆發,跟SARS一樣,一旦戰爭一結束以後基本上有兩個事情發生。第一個,在戰爭期間全美國的民間部門,特別是消費者,累積的大量的財富。你利率低,沒地方花錢。那個老母親枕頭下面一大堆金銀財寶沒地方花,因此一下子全部宣洩出來。因此凱因斯那個很簡單的消費理論,我們剛才講所得跟消費之間的關係,有問題!決定你消費的不只是今天賺多少耶,是你的財富。其實想起來很有道理。你如果去想比爾蓋茲,全球首富對不對?你就想他即使今天都失業,他今年一個錢都不賺,你說他的消費會下降嗎?不會呀,因為他累積的大量的財富不是嗎?所以說決定人類消費行為的不是像凱因斯講的那麼簡單,那麼的 naive,那麼的天真。人類的消費行為比凱因斯所設想的要複雜許多。我剛才所講的就是所謂的跨期替代。我今天SARS來了,今天戰爭來了,很痛苦,我今天出去消費可能還會得SARS。那我今天環境不好我就不出去,但是我一定要用未來的休閒或消費來補償。你看到這樣的現象,這些都是凱因斯理論沒有的。所以說原來的預測完全失效,結果他們就開始重新思考凱因斯這個簡單的理論裡面有這些問題,因此當時的經濟學家就開始又回到 200年前老祖宗的教誨。李嘉圖,Adam Smith, Alfred Marshall,馬爾薩斯的教義,試圖從 200年前這些古典經濟學家講說人類的行為應該要怎樣分析,試圖跟凱因斯的想法結合。事實上這邊有一個統合的過程,而變成後來所謂的凱因斯學派。這個凱因斯學派的理論一直到今天都還在影響各國的經濟政策。他的影響或改變總體經濟的政策就是怎麼樣統合貨幣政策跟財政政策。所以說在50年代60年代,如果你看總體經濟學的發展,甚至到70年代,真的是總體經濟學大一統的時代。當時就只有一言堂。你要做總體經濟學,你就是凱因斯學派。就像我剛才講的,古典的跟凱因斯的融合起來。他就是只有一個學派。我就以這樣來做這堂課的結尾,當時哈佛有一個經濟學家他就講說我們人類再也不會面對像1930年代那樣經濟的大蕭條。所以他講說business cycle is dead,死了,不可能了。因為我們有萬能的政府。50年代,60年代是萬能政府的時代,一直到2000的年代。一直到現在當然是小而美啦。第二個,如果你們有注意的話,當時在50年代,60年代的時候,美國第一次總統選舉在電視上面的辯論,兩個總統候選人,都已經過世了,一個甘迺迪,一個是尼克森。一個民主黨一個共和黨。歷史以來第一次在全國的電視上面轉播他們的政見辯論。當時的在位者,是艾森豪,所以是共和黨在位。然後尼克森是副總統。當時經濟上面他出了一些問題。當時要辯論的時候尼克森為了要規避民主黨甘迺迪跟他辯論經濟的問題,就好像我們現在阿扁你要跟他辯論,他想盡辦法就要把經濟的問題規避掉。他怎麼規避掉?他講了一句話:We are all Keynesian now. 你跟我都一樣,我們都是凱因斯學派的信徒。你可以想像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凱因斯學派它非常的風光,一直到現在他影響力都還很大。我這堂課講的比較多,然後我稍微停一下,下堂課再給我五分鐘我做一個結尾,O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